《一生充和》
王道 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
鲁燕
张充和的传记并不好写,她淡雅平和的性格让她的一生缺少一种波澜壮阔的色彩。张家四姐妹与中国近代历史上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作者是一个不严谨的著述者,就会像当下充斥书摊的很多传记作品一样,铺陈、敷衍、虚构出诸多的风花雪月浪漫情事,然后我们就会读到一个走了样的、变了异的张充和。可是王道不然,他说张充和是一个严谨而有正气的人,倘若有人在她面前唱错一句唱腔,做错一个动作,她都会直言指出。而他的作品就是要符合张充和这种严谨之气,所以他不写经过演绎的民国风花雪月,要求所有的内容都要有严格的出处。
作为合肥张氏四姐妹中最小的,张充和三个姐姐或多或少是仰她们有名气的丈夫而为公众所注目——昆曲大家顾传玠、语言学大家周有光、新文学史上的传奇作家沈从文,都是历史星空中耀眼的明星,而张充和的夫婿傅汉思虽然在汉学界有一定建树,但相比于其他三位还是稍显光环暗淡。张充和为什么在生前身后都能得到公众的瞩目,与她自身的品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她虽远嫁美国,但在其身上却能体现中国传统的古典的艺术和精神,她是一道蕴婉的风景,美极又雅极。
一个人的命运以及性格的形成是有很多偶然因素的。张充和出身名门,但一出生就被叔祖母抱养,远离她的大家庭,在一个孤寂的环境中成长,所受的又是极为脱离当时实际情况的传统教育,但这却为她的传统文化素养打下了丰厚的底蕴。祖母请六安才子举人左履宽教她古文、诗词,请考古专家、吴昌硕的弟子朱谟钦教她书法,再加上充和天资聪慧,才造就其书法、诗词、丹青、音律样样精通。比如她的字,沈尹默评其为“明人学晋人书”,清越高雅;她的诗词则是“无纤毫俗尘”;她的画,“意足无声胜有声”,闲静有致;而她的昆曲更是曲调古朴、气韵天成。孤寂闭塞的成长环境并没有使充和性格孤僻,她虽然敏感,但通透豁达,这就是祖母以及回到苏州后大家庭给她的爱所滋养出来的善良、平和、天然的性情。祖母的慈爱让充和的心灵充溢温暖,在合肥龙门巷的孤独的童年,使得她能够一个人在自然的环境中悠游感触。那些大宅子里的花木草树,那些传奇的仙狐传说以及和家里仆佣们和谐自然的相处,以及祖母的吃斋供佛的生活起居,更让她小小的心灵见识了古朴的禅意以及修行的洞彻。
偶尔回苏州父母处,她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以及姐姐们的亲爱。父亲张冀牗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人,兴办新学,在家庭教育上也是顺遂孩子们的天性,所以张家没有那种阴郁沉闷的气氛,孩子们个个天真烂漫,父暖母慈。这样的家庭温情,让她不至于因亲人们的疏远而产生性格和心理上的阴暗和扭曲,让她的性格更加的温婉明朗。
明了了这样的成长经历,我们对于张充和以后人生的经历就不会过于惊讶了,虽然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才情,却在颠沛流离中处变不惊,在世事巨变下淡然安静,对名利财物有着中国传统士人的豁达和淡然。祖母去世时留给她一大笔财产,田产她从未过手,而在战乱穷困中她还能变卖自己的首饰给弟弟的岳父医病。她只痴迷旧物和热爱自然,“我要回到更旧的世界里去”,“向线装书中,向荒废的池阁、向断碣残碑中去找朋友,他们会比这个世界中的朋友叫我懂得更多的东西。在夕阳荒草的丛中,我读着那残缺的碑文,仅仅只有几个字,我读来读去,比读一首最美的诗句还感动。”正是因着这份热爱和痴迷,以及她浸润其中所获得的滋养,才使得她能在美国的哈佛和耶鲁开授中国昆曲和书法课程,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西方世界放出光彩。
与大多数人物传记以传主的个人成长经历为叙述顺序不同,《一生充和》则是以地点变化为经线,而这些地点在张充和的一生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出生地“合肥:永远的龙门巷”,到“苏州:倚舷低唱牡丹亭”,再到“北平:沈宅婚姻”“美国:走出仕女图”,以及“青岛:病余随笔”……书中的每一个地点,对于张充和的人生轨迹、性格形成、才情积累都有重大意义,而在这一路的坎坷与艰难中,张充和淡然豁达、安之若素的性格也愈发光彩熠熠。
张充和最喜欢的《牡丹亭》里有一句唱词是“一生爱好是天然”,我们读完这样一本有着张充和气质的传记作品后,也可以这样说:“一生天然是充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