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清晰地触摸到中国历史的延长线

作者:杜晓宇 刘伟 来源:北京日报
2017-07-04 00:00:00
分享

更清晰地触摸到中国历史的延长线

更清晰地触摸到中国历史的延长线

更清晰地触摸到中国历史的延长线

更清晰地触摸到中国历史的延长线

中国历史浩如烟海,一篇读罢头飞雪。近年多部中国通史涌现——2014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引进出版的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2016年华夏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社科院五卷本《中国通史》、中信出版集团引进出版的美国《哈佛中国史》,以及今春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姚著中国史》,各有千秋, 让我们更清晰地触摸到中国历史的延长线。

全球视野

作为新近中国通史的佼佼者,四套通史都具有全球视野。

对于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先生说:“在国际中国史研究中,日本学者有独特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和学术传统。由于文化传统和学术传统不同,观察中国历史的角度和兴趣、重点也不同,所以,在许多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大陆社科院五卷本《中国通史》成书时间最晚,材料新颖、体例独特,全书用100个专题叙述了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到晚清的中国历史,有大量专题专门介绍中国与域外的交往:丝绸之路、世界都会长安、海上丝绸之路、马可·波罗与中国、郑和下西洋、海疆与互市、白银资本……

《姚著中国史》虽然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出版作品,但作者姚大中先生强调超越中国本土的视角。

就视野而言,大陆台湾的中国通史由于本身的位置可谓“守正出奇”,日本美国的中国通史则“以奇为正”。两方面互为补充,把中国历史的里里外外看得更加透彻、清晰。

通俗与学术

《姚著中国史》由台湾著名历史学者姚大中先生一人独自创作,是创作者集传统士人风骨与匠人精神于一身的产物。姚先生对中华文明饱含热情而又异常冷峻,其学术背景使得《姚著中国史》既汇聚了大陆、台湾、日本等多地研究成果,又叙述语言古雅,钱穆遗风再现。他在《后语》中告诫后人:“忘怀历史的民族注定灭亡,顾影自怜或自怨自艾,又或只会自打嘴巴,同样为没出息。”

另外三部则都是集体撰稿——社科院五卷本《中国通史》和美国《哈佛中国史》每卷都是由相应领域的历史学者撰写的。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则不一定由历史领域学者创作,大家各写各的,保持最基本的形式上的一致,内容上则尽可放开。而且,这三部作品都是学者写给大众的中国通俗历史,希冀充当联结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的桥梁,因此规避了专业历史著作的艰深晦涩,语言比较通晓流畅,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布局与材料

美国和日本的两本中国通史,由于初衷是写给其本国大众看的,为方便理解都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

社科院五卷本《中国通史》则打破一般编年体历史的窠臼,结合重要历史事件和文物用100个专题讲述中国历史。且在新材料使用方面,社科院的五卷本通史近水楼台先得月,许多最新的考古发现都囊括其中。

《姚著中国史》在民族史、边疆史方面独辟蹊径,它在全部五卷中单独用两卷——《古代北西中国》《南方的奋起》从地理学视角诠释中国历史。其《后语》中写道:“传统历史偏向于政治史的叙述,但人类活动非限于政治层面,则同时也应该注视当时人的社会、经济生活。还有,今日发达的考古学,应该可以加以利用,以改变传统专凭文献资料的习惯。同样,社会学、地理学等诸学问,又何妨与历史学结合,对历史解明,应该只有帮助,而不致拒斥。”

而《哈佛中国史》在引用史料时往往有中国人创作时意想不到或者不太关注的地方。

总体来说,由于写作者的学术背景不同,价值取向和现实关怀都有很大不同——

社科院的五卷本关注的是中国崛起的大问题,基本上以中国历史上的大转折、大事件、大趋势为叙述终点,且将叙述史学与分析史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深化读者的历史认识。

《姚著中国史》受到日本中国史研究的影响,对周边民族、周边国家的叙述分析有独到之处,是其他几部通史所不及的。

《哈佛中国史》改变了以往“单线”的书写方式,几乎每一卷中都专门设有一章讨论社会史意义上有关宗族、亲属、性别、日常礼仪的内容,比过去通史提供了更加立体的图景。在跨学科研究方面比较突出,涉及天文学、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气候学、环境史等多个学科。

但在历史文献的运用方面,《哈佛中国史》虽然引用了一些边缘文献,但对中国正史文献的重视不足,尤其是对中国学者近来的研究成果关注严重不足,使历史停留在叙述的层面,分析层面有所欠缺。

近年来国外历史学者的中国史著述大受欢迎,在于他们不同于中国久已习惯的历史观念、叙述方式和评价立场,这种审美异趣让看惯中国历史教科书的读者感到别有一番滋味。但译者是否具备史学素养,译文传达是否准确、生动,则是另一种挑战与考验。

四大中国通史未必尽善尽美,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足以称之。

相关阅读

《国史通鉴》

方志远 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

《国史通鉴》是以学术态度撰写的普及性历史著作,讲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者在轻松愉快地讲述中国历史长河中所发生的“秋月春风”的同时,认真负责地为读者解析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是非成败”。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

(日) 西嶋定生 著

顾姗姗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将秦汉史置于整个东亚视角内审视是怎样一种体验?本书为讲谈社学术文库·中国史系列的一种,由著名历史学家西嶋定生先生撰写。作者在秦汉史领域功力深厚,著述等身,这部著作因此成为“大家小书”,也是“深入浅出”式的经典。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美) 谭凯 著

胡耀飞 谢宇荣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一部关于中古中国社会变迁的经典之作,凭借海量的墓志数据的统计和研究,重新勾画出大唐帝国覆灭的另一种面貌。

《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

(日) 杉山正明 著

周俊宇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日本蒙古史大家杉山正明的代表作, 超越了以西欧、中国为主体的观点,描绘出别开生面的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将蒙古的“野蛮入侵者”或“军事破坏者的形象”彻底颠覆。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