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成贩毒新途径

作者:王天淇 来源:北京日报
2017-06-23 00:00:00
分享

本报讯(记者 王天淇)昨天,市三中院通报毒品案件审理情况。近一年来,该院辖区审理的毒品案件中,重大毒品案件数量呈下降趋势,但网络涉毒犯罪上升,零包贩卖型毒品犯罪情况突出,“扫码支付”“微信群”等成为涉毒犯罪的新途径。该院审理的毒品犯罪案件中由群众举报而抓获毒品犯罪分子的比例超过六成。

据市三中院副院长辛尚民介绍,近一年来,该院辖区共受理毒品案件395件,审结376件,依法惩处毒品犯罪分子共416人。其中,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以上重刑的96人,约占全部毒品案件罪犯人数的23%。

相较去年同期,三中院辖区审理的一审重大毒品案件数量下降50%,但轻罪类毒品案件明显增加。从犯罪形式上看,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毒品犯罪新的传播平台和联络渠道。仅今年上半年,市三中院已审理了50多起网络涉毒犯罪,典型形式包括通过网络发布毒品销售信息、发送涉毒快递、扫码进行毒资支付、建立微信群引诱新吸毒人员以及组织集体吸毒等等。

“犯罪嫌疑人交易毒品时通过微信红包、转账或支付宝交易毒资,再由贩毒者告诉买家到什么地方去取毒品,这样双方根本不用见面,犯罪过程更加隐蔽,获取证据也更难。”市三中院刑一庭法官陈旭艳表示,网上信息传输不受时空、地域限制,具有不易监管的特点,这不仅加速了毒品流通,诱发新吸毒人员滋生,也大大增加了治理难度。同时,作为末端毒品犯罪,零包贩卖型毒品犯罪借助互联网,扩散情况较为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朝阳群众”等各区群防群治力量不断壮大,群众举报对涉毒案件的破获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市三中院统计,该院审理的毒品犯罪案件中由群众举报而抓获毒品犯罪分子的比例超过六成。

相关新闻

京津冀签署戒毒合作协议

本报讯(记者 袁京)昨天,《京津冀戒毒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暨第一次联席会议在京举行,今后,京津冀三地将在戒毒执行、戒毒资源、戒毒人才和学术交流方面共享、协作。

据了解,一直以来京津冀三地在戒毒合作中有着深厚基础,但交流合作的范围较窄,形式比较松散,还没有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长效机制。同时,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三地在戒毒执行、安置帮教等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将会更加突出,亟需建立一种范围更广、关系更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三地经过充分协商完善,最终形成了《京津冀戒毒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今后,三地将探索并建立应急处置联动、安置帮教互助、戒毒康复宣传、视频会见互通、戒毒医疗合作、教育矫治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培养、戒毒理论研讨等14项工作机制。同时,三地将联合成立戒毒工作协同发展专项小组,推动协议落实。

北京市戒毒管理局局长戴建海介绍,三地戒毒机关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密切务实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提高戒毒工作整体水平,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