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捍卫生命尊严 生前预嘱渐被北京市民接受

作者:金可 来源:北京日报
2017-04-01 14:22:53
分享

  “万一到了离开之际,绝不抢救!”台湾作家琼瑶在《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一封公开信》中的请求,使“生前预嘱”成为热点话题。记者3月31日从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了解到,目前,全国已有超过两万人签署了生前预嘱协议,希望在生命尽头不再抢救,有尊严地离开。但由于传统观念,很多家属并未遵守当事人生命最后时刻的选择。专家建议,应开展缓和医疗,帮助患者在不创伤性抢救的情况下,有尊严地离开。

  “生前预嘱”,即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专家解释,对有生前预嘱意愿的患者来说,不抢救指的是不接受创伤性、介入性的抢救模式,比如气管切开、鼻饲等较为痛苦的方式。据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两万人签署了生前预嘱协议。其中,中年人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该协会网站已经推出《我的五个愿望》表格式文件,帮助人们表达在生命尽头的愿望和要求。

  生命最后时刻不抢救,同样可以获得精心的照顾,以减轻痛苦。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与北京英智康复医院签约,将在该院石景山院区成立全国首家缓和医疗实训基地,培训相关医护人员,接收有生前预嘱意愿的重病末期患者,帮助其有尊严地离开。

  该院将设立专门楼层接待缓和治疗患者,计划提供13个单间病房,该院将与生前预嘱协会专家委员会共同组建一支由医务人员、心理师、营养师、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还有音乐或者香薰治疗师等各类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为患者创立“像家一样温暖” 的缓和医疗病房。该院负责人介绍,缓和医疗的目的是提高病人最后阶段的生存质量。人们在不可治愈的疾病末期,不再强求治愈疾病,而是在充分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放弃一切徒增痛苦的检查和治疗,包括生命支持系统和临终过度抢救,使其以尽量舒适、自然和有尊严的方式离世。

  该协会也希望构建品牌建设、专科医院建设、病床建设、社区建设的四层建设体系,为患者提供住院、社区、居家等多种服务。

  困境

  该协会负责人表示,目前生前预嘱在我国还不是法律文件,没有现行法律保障这些愿望和要求全部实现。经常有病人签署了生前预嘱,但家属最后不愿执行,执意抢救,通常也只能按照家属意愿进行。家属不愿执行患者“生前预嘱”,或许是因为难舍亲情,救人心切,又或许是担心别人说其不孝,但无论如何,都是未能尊重患者生命最后时刻的选择。

  他表示,生前预嘱的意义在于使更多人知道在生命尽头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以保持尊严是一种权利,需要被认识和维护。

  专家解读

  是死亡教育也是生命教育

  刘端祺(陆军总医院肿瘤科主任)

  越来越多的患者有生前预嘱的需求,今后在医院开展缓和医疗是必然趋势。

  缓和医疗体系有多种形式,北京大型、超大型医院的床位虽然有限,但也应开设少量病房起到示范作用。大医院还可与下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专家可以到基层医院作指导。同时,更多地发挥社区医院、社区养老机构的作用。

  我接触的晚期病患中,有三分之一有生前预嘱的意愿,但家属往往顾虑很多,担心别人说自己不孝,这就需要病人和家属坦诚而深入地交流,达成共识。

  例如“居家辞世”,在现在的城市中已经很少见,其实,很多患者希望在家中安详离世,而不是在医院插满管子,走完最后一程。亲人“居家辞世”,其实也是对家属进行的一场“死亡教育”,帮助人们转变观念。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金可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