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华盛顿3月5日电(记者 林小春)2017年美国介入放射学会年会4日至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中国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教授因在介入放射学领域的杰出贡献,5日在年会上与两名美国同行一道被授予年度金奖。这是中国大陆介入医学专家首次获得这项荣誉。
介入放射学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应用穿刺针、导管、导丝等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微创、见效快、疗效好等优点,在心脑血管和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美国介入放射学会在颁奖词中说,滕皋军从事介入放射和医学影像学临床与科研工作30余年,是中国介入放射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一直致力于实现该领域临床、教育和研究工作的标准化,还对中国介入放射学会和美国介入放射学会等机构开展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滕皋军在会后对新华社记者说,这一奖项代表了中国介入治疗事业获得国际同行的肯定,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赞誉,也是对中国介入治疗总体水平和地位的认可,表明中国的介入放射学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滕皋军介绍说,介入放射学于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医学学科之一。目前,中国在肝癌、大血管疾病如主动脉夹层、布加氏综合征等的介入治疗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重大进步,中国介入放射学已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美国介入放射学会是全球最早和最有影响力的介入医学专业学术团体,年度金奖为其最高荣誉奖,每年授予从世界各地遴选出来的2至3名介入医师,迄今共有50多名获奖者,滕皋军是中国大陆首位获奖的介入医学专家。今年与滕皋军一道获奖的还有美国介入放射学会前任主席凯瑟琳·克罗尔以及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放射学专家珍妮·拉伯奇。
新闻背景
中国科学家近年来屡获国际大奖
2017年2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贻芳获庞蒂科夫奖。该奖由俄罗斯杜布纳研究所设立,颁发对象是全球中微子实验领域的科学家。王贻芳领导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2012年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他先后获得2014年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2015年日经亚洲奖、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等国际奖项。
2017年1月,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姚檀栋获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设立的维加奖,获奖原因是他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的贡献。姚檀栋是首位获此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获此荣誉的首位亚洲科学家。
2016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宇翱教授获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会的原子分子光物理委员会青年科学家奖,获奖原因是他在量子信息与量子模拟领域的贡献。此前他因在量子信息研究领域的贡献获欧洲物理学会2013年度菲涅尔奖。
2016年5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行星科学家郑永春获得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颁发的卡尔·萨根奖,获奖原因是他在行星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方面的贡献。
2015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药学家屠呦呦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受中医药典籍启发,找到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为全球抗击疟疾作出巨大贡献。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科学界迄今所获最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奖。(据新华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