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两会让民众有更多改革获得感

来源:京华时报
2015-03-03 10:19:38
分享

“两会时间”,议的就是民众关心的话题,推的就是关键领域的改革措施。既可成为推进“四个全面”的新起点,也能成为让民众有更多改革获得感的新起点。

本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

从今天起,中国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两会时间”是这样一个时间窗口:场内,代表委员们带着议案、提案上两会;场外,民众带着冀望和问题看两会。2014年,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打造了经济增长的新逻辑,强力反腐优化了施政和推进改革的环境,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记录了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和成就,也让公众对今年两会有了更多冀望。

两会召开前,媒体总结了不少公众当前关注的热点。反腐、经济下行压力、户籍改革、雾霾治理等成为高频词。这些民意集中之处,多数就是热点。传统热点年年新,一到两会就发酵,原因有二。

客观原因是,有的传统热点往往涉及复杂利益结构,治理需要时间。比如反腐和雾霾治理等议题,需要持续凿冰方能见其功;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固有问题还会演变,从而衍生出新的治理难题。比如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在“宏观要稳”的同时,有针对性探索“微观要活”的有效之策。

但也有一定的主观原因,即民众对于在热点领域的施政措施、改革效应触及不到,感受不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方面,不少改革措施落实没有部署有力,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不到位,民众自然难有真切感知;另一方面,改革总是对利益格局的调整,“最先一公里”好起步,“最后一公里”难抵达,出于惯性,出于以静制动规避风险,出于维护利益,改革总会遭遇不作为、乱作为、暗作为带来的“中梗阻”,让民众看得到改革前景,却摸不着或只能摸得着部分改革成果。

基于这些情形,在两会召开前的中央深改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两会时间”,议的就是民众关心的话题,推的就是关键领域的改革措施。民意冀望之处,往往就是改革的“最后一公里”之处,代表委员们所议之事,也应是与民意交融、符合实际的硬招实招,因此,两会所议之事,所施之策,也理应是能够让民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改革举措。民众有获得感,改革才有共识,发展才不虚幻。

当然,不同角度、不同利益诉求,决定了提案议案的五花八门,决定了寻求热点问题破解之道的差异性。不过,并非不能提纲挈领。两会召开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成为政治最强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明民生是施政的出发点;全面深化改革,表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全面依法治国,表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深化改革的法理来源和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和持续反腐提供政治保证。“四个全面”回应了民众呼声,明确了国家治理方向,构成了相互协调的完整战略布局。“两会时间”的议政之案,施政之策,也由此获得了提纲挈领式的总思路。

由下而上广纳雅言,由上而下凝聚共识,“两会时间”既可成为推进“四个全面”的新起点,也能成为让民众有更多改革获得感的新起点。

相关报道见A04—A08版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