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师夫妇为给孩子创造无污染环境遁入深山

来源:羊城晚报
2011-04-18 17:10:52
分享

北大教师夫妇为给孩子创造无污染环境遁入深山

张梅与孩子一起劳动王青松曾是北大的好学生十几年间张梅只出山两次

他从这个世界消失了十几年,上世纪90年代初抛下一切,携手同是北大教师的妻子张梅遁入深山,寻找他们心中的“桃花源”。在王青松眼中,外面的世界走着一条和他相反的道路。当两者渐行渐远,他还能够和这个世界再次对话吗?

遁世者 曾是主流意义上的好学生

3月19日,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接到一个电话:“我是王青松!”曾经熟悉的信阳口音让唐师曾猛然回过神来,这是他消失多年的北大国政系79级同学。十几年来,他杳无音信,只偶尔活在老同学的各种猜测里,出国了,出家了,自杀了……

在国政系79级的58人中,22岁的他以河南信阳机要干部出身的“老大哥”形象出现,一来就被任命为团支书。在上世纪80年代的北大,王青松是个主流意义上的好学生———北大国政系79级学士、北大法律系83级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同学们也不理解,他怎么会把这一切都抛弃了。

人生转弯 内心里总会走到这一步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王青松的人生转了弯。他从小练过武,到北大后又爱读老庄,1985年“养生热”时,开始在北大教授养生。

养生为王青松带来了声名,还有财富。他成了北大一协会的明星,后来法律系看他影响大了,让他为系里创收,在外开设一周养生班,每人收费10元。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张梅也是学员之一,刚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比他小12岁。

1990年后,他从顶峰跌落。“当时,我报考哲学系汤一介先生的博士生,单科和总分都考了第一名,学校竟然不予录取。第二年转考法律系,依然。”另一方面,他觉得对养生已经研究透彻了,已经满足不了他的内心需求。

王青松觉得隐居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对内心的关注,而现在的社会大方向则是向外看。他愿意知行合一,把向内同时作为一种人生实践,回到山里看看古书,养个儿子。而驱使他们一步步远离人群的一个引子,只是“为了吸一口新鲜空气”。

王青松1994年搬到北京与河北交界附近的山区,那里有座岳父的老房子,租地10亩。去北大上一次课要坐5个多小时公交车,耕地也无人照管,于是妻子张梅在1998年毅然辞职,而他则在2000年后脱离北大,承包荒山2500亩,从此与世隔绝。

回归之路 儿子的路由他自己选择

张梅说,当年促使他们彻底离开人群是因为想给孩子创造一个无污染的成长环境。十几年间张梅只出山两次,一次是换二代身份证,一次是存折挂失。

如今,儿子7岁了,张梅拿“人大版”的小学一年级课本教他,每天三节课,语文、数学,英语。儿子半耕半读,上午学习,下午放羊,智力之外,体能也比城里孩子强。

王小宇生下来基本没出过山,只有收音机接收信息。看到儿子见到外人的兴奋劲,王青松说,他作为父亲觉得很内疚。孩子的教育怎么办?是不是该回归社会教育?王青松觉得,这也是儿子的权利,以后的路,要由他自己选择。想为儿子开设一个与社会交往的绿色通道,成为王青松准备回归社会的最重要原因。

来源:羊城晚报 编辑:孙迟

分享
标签:

推荐